今年各地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新疆招办《2005年高等院校及招生专业介绍》显示,今年北京大学在北京招收文理科学生共313人,而在新疆的招生人数为26人,在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云南的招生人数分别为58人、22人、16人、28人;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高校在京招生人数也多达几百人,而在西部省区的招生人数最多的为85人,最少的仅有3人。
北大、清华、人大,都是位于北京的名牌高校,在分配招生名额时适当向北京考生倾斜,似乎可以理解。再者说,西部省区的基础教育力量较为薄弱,考生的高考成绩略为逊色,名牌高校适当减少在这些省区的招生名额,也似在情理之中。然而,众多名牌高校在北京与在西部省区的招生人数相差如此之大,还是让人感到了一种不公平,甚至可以说有地域歧视之嫌。
这种不公平首先体现在,北大、清华、人大虽然位于北京,但它们不是北京的市属高校,而是全国重点高校,是国家出钱办的,用的是全国纳税人的钱,北大、清华是全国人民的名牌大学,其优质教育资源应该由全国人民均衡享受。虽然“均衡享受”不等于“平均享受”,高招指标分配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,但至少应该做到相对公平。高校可以根据某地生源比例确定招生名额,也可根据某地生源质量确定招生名额,而不应该以“保护主义”的姿态分配招生名额,过于偏向高校所在地考生。
这种不公平还体现在,西部省区经济较为落后,基础教育力量薄弱,西部省区与东部省区的中小学存在着巨大的财力、人力、物力的差距。换言之,西部省区的中小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,本来就与东部省区的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合理的差距,他们的高考成绩较为逊色,主要是由于他们分享了较少的教育公共资源导致的。作为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名牌院校,在分配招生名额时,如果说要体现公平,应该是适当降低西部考生的录取“门槛”,录取政策适当向西部考生倾斜,而不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这种不公平更体现在,名牌高校面向西部省区的招生指标过少,不利于国家“西部大开发”战略的实施。虽然西部考生大学毕业后不一定回到西部工作,但从近年来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活动的报名情况看,西部大学生志愿回到西部去的还是占了大多数。反过来,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西部工作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担心将来自己的子女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难以考上名牌高校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目前一些作为建设西部主力军的人士,也纷纷离开了西部,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,才想方设法挤进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。
近年来,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,作为国家出钱办的名牌高等院校,要讲求办学效率,讲求教育质量,将所谓“综合素质”较高的考生招进来。但同时也应该兼顾公平,尽量均衡高招指标分配,消除高招指标分配中的地域歧视。如果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,那么高等教育就理应为消除社会不公平、缩小地区差异做出贡献,这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,也是高等院校能够做到的事情。促进教育公平,消除地域歧视,高等院校应该从公平合理地分配招生名额做起。(来源:人民法院网 晏扬)